一、AI问答为何“捆绑”短视频?
当用户在豆包App输入“北京朝阳区美食”时,系统不仅提供文字与图片答案,还会在页面底部自动加载带有抖音标识的短视频链接。点击后,界面瞬间切换为全屏信息流,用户通过“上滑”手势即可无限刷新内容,形成与抖音一致的沉浸式体验。
这种设计被家长称为“豆包里藏了个抖音”。有用户反馈,此前设置中曾存在关闭视频推荐的开关选项,但在某次更新后悄然消失,导致用户彻底失去选择权。尽管部分人尝试用语音指令“关闭视频”临时屏蔽,但次日系统仍会默认重启该功能,操作形同虚设。
问题核心在于:AI工具与短视频的深度捆绑是否必要? 豆包客服回应称,视频用于“丰富信息呈现形式”,但实测发现,若用户搜索娱乐类关键词(如游戏、动漫),推荐视频的娱乐属性显著增强,甚至形成“越推越沉迷”的循环。

二、学习工具如何变娱乐入口?
多位家长指出,原本严格管控孩子使用抖音等App,却未料到AI学习工具成为新漏洞。一名家长无奈表示:“孩子用豆包查数学题,结果刷了半小时美食视频”。
防沉迷机制为何失效?
- 隐蔽性漏洞:家长通常警惕独立短视频App,但AI工具被视为“学习助手”,监管意识薄弱;
- 功能强制绑定:短视频与学习内容混合推送,未成年人无需切换应用即可跳转娱乐场景;
- 恢复默认机制:临时关闭功能次日自动重置,缺乏持久性控制。
豆包官方承认当前部分用户无法关闭视频推送,并透露正在内测“未成年人模式”,承诺在该模式下可关闭视频推荐及AI创作功能。但家长质疑:若孩子能自行操作设置开关,该模式是否真正有效?
三、流量增长优先于用户权益?
业内分析指出,豆包2025年上半年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用户活跃度。其学生与老年用户占比偏高,而短视频对拉升这两类人群的使用时长效果显著——例如,老年用户查询“手机操作指南”时附带的教程视频,平均停留时长增加120%。
商业策略与责任的冲突
- 数据驱动逻辑:字节跳动通过“AI+短视频”生态联动,将豆包作为抖音流量新入口,形成业务协同;
- 设计伦理争议:当平台移除用户原有控制权(关闭开关),且未提供替代方案时,是否将流量利益置于未成年人保护之前?有用户直言此为“变相毒害小孩”。
四、如何构建可信赖的AI学习环境?
短期方案
豆包需立即恢复用户控制权:
- 在设置中永久性开放“关闭视频推荐”选项;
- 未成年人模式需绑定监护人身份,通过密码或生物识别限制功能修改。
长期机制
- 分层内容池:参考豆瓣未成年人模式(限制使用时长、夜间禁用、过滤娱乐内容),建立适配K12群体的学习型内容库;
- 意图识别技术:当检测到“作业辅导”“课程查询”等学习意图时,自动屏蔽娱乐化推送;
- 行业协作:接入统一的未成年人身份认证系统,避免跨平台漏洞。
AI工具的核心价值应是提升效率,而非制造“时间黑洞”。当技术以“用户体验”之名模糊学习与娱乐的边界时,平台需重新审视:是让孩子更聪明,还是让数据更好看?
👉 家长反馈与功能更新跟进入口:https://www.doubao.com/support
(截至2025年8月26日,未成年人模式尚未全量上线,建议关注官方公告)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