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三阶段目标锚定智能社会
国务院《意见》首次系统性规划“人工智能+”国家战略,以场景落地为核心划分关键节点:
- 2027年攻坚期:AI与科技、产业、消费、民生、治理、全球合作6大领域深度融合,新一代智能终端(如AI手机、智能体)普及率突破70%,公共治理AI渗透率显著提升。
- 2030年赋能期: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%,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极,技术普惠覆盖城乡。
- 2035年跃迁期:人机协同、跨界融合的智能社会形态成熟,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国家发改委指出:当前正处于AI从“实验室验证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的窗口期,需破解应用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障碍。

二、重构产业逻辑与社会图景
1. 科学技术:颠覆科研范式
- 科学大模型驱动基础创新:建设跨模态科学数据集,加速“从0到1”的源头突破。例如量子计算、6G研发中,AI将缩短技术转化周期。
- 哲学社会科学人机协同:构建智能向善理论体系,应对AI伦理认知挑战。
2. 产业发展:全要素智能化革命
- 工业全链路渗透:AI嵌入设计、生产、供应链环节,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装备升级。全员AI素养培训成为企业刚需。
- 农业数智化突围:智能农机、农业无人机实现作业全流程自主决策,破解劳动力短缺痛点。
- 服务业智能原生:金融、法律等领域推广“智能体即服务”,催生无人/人工协同新模式。
3. 消费提质:情感化交互场景落地
- 服务消费升级:养老托育、家政物业等领域部署情感陪伴型AI助手,激活认知消费新市场。
- 硬件生态爆发:智能网联汽车、脑机接口设备与元宇宙技术融合,打造全场景交互环境。你是否设想过家居设备能预判健康风险?2030年前或成常态。
4. 民生福祉:破解公平性难题
- 工作方式重组:高危岗位由智能代理接管,劳动力再培训聚焦AI技能提升。
- 教育医疗普惠:基层医疗机构应用AI辅助诊疗,效率提升50%+;个性化智能学伴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。
5. 治理能力:人机共生新格局
- 市政基础设施全域智能化,政务服务平台实现“需求预判-主动服务”闭环。
- 公共安全领域构建自然人/数字人/机器人协同治理体系,强化灾害预警精准度。
6. 全球合作:主导治理规则制定
- 通过技术开源与算力共享弥合全球智能鸿沟,支持联合国框架下的AI治理体系构建。
三、破解卡脖子环节
模型-数据-算力三角基座
- 模型架构创新: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,建立评估体系迭代能力。
- 数据产权破局: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版权数据强制开放,探索数据成本补偿机制。
- 算力网络化:依托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,发展绿色智算云服务。
应用-开源-人才生态构建
- 建设中试基地:在制造、医疗等领域布局应用试验平台,降低创新试错成本。
- 开源社区国际化:将开源贡献纳入高校学分认证,培育国际影响力项目。
- 人才超常规培养:青年科学家获股权激励探索“无人区”,领军人才主导跨学科攻关。
政策-安全双保障
- 发展耐心资本、战略资本支持长周期研发,国有资本AI投资单列考核。
- 动态治理模型幻觉、算法歧视等风险,建立分类分级监管体系。
四、差异化落地与风险防控
为避免“一刀切”,政策强调:
- 分业施策:制造业聚焦工业软件突破,农业主攻智能装备下沉。
- 容错机制:政务场景开放需配套试错管理制度,例如招标投标AI应用先行先试。
- 就业缓冲:AI替代岗位同步培育智能代理管理员等新职业,缓解结构性失业。
中国信通院余晓晖解读:我国完备产业体系与海量数据场景,是“人工智能+”转化为国家智能优势的核心筹码。
从技术赋能到社会范式重构
这场由国务院主导的智能革命,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:
- 短期看,工业全要素智能化、消费新场景将激活万亿市场;
- 长期看,人机共生治理模式与全球规则主导权,奠定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底座。
技术普惠的终极目标,是让每个个体从“适应AI”转向“驾驭AI”——当农民用无人机管理稻田、老人在家获得三甲医院级诊疗时,智能社会才真正有了温度。
探索智能社会完整路线图与政策原文解读:
👉 https://www.henan.gov.cn/2025/08-26/3205779.html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