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亿收购计划
2025年初,一份由法庭曝光的文件揭示了科技圈最令人震惊的密谋:埃隆·马斯克向长期竞争对手马克·扎克伯格发出合作邀约,试图组建财团以974亿美元收购OpenAI。意向书中明确将扎克伯格列为“潜在融资伙伴”,要求Meta提供资金支持。这一举动堪称硅谷“活久见”——要知道,两人曾因社交媒体竞争公开约架“笼斗”,关系一度剑拔弩张。
然而,Meta发言人安迪·斯通随后证实:扎克伯格拒绝签署任何投资文件,也未参与收购计划。马斯克的豪赌迅速崩塌。更戏剧性的是,这封被拒的意向书如今成为OpenAI反诉马斯克的关键证据,指控其通过“虚假收购要约”干扰公司运营。

从创始伙伴到死对头
这场收购闹剧的根源需回溯至2015年。彼时马斯克与萨姆·奥尔特曼共同创立OpenAI,定位为非营利机构,旨在“确保AI造福全人类”。但随着微软百亿美元注资及OpenAI转型营利性企业,马斯克愤然退出董事会,并于2023年成立对标公司xAI,直接挑战OpenAI技术霸权。
法庭文件显示,马斯克今年2月提出收购时,明确指责奥尔特曼“背叛创立使命”。矛盾焦点在于OpenAI双重架构设计:非营利母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控制权,营利子公司负责商业化。马斯克认为,微软投资引发的商业化浪潮已让OpenAI沦为“闭源盈利机器”,与其开源初心背道而驰。
OpenAI的反击与Meta的困局
面对马斯克的收购干扰指控,OpenAI发起凌厉法律反击:
- 反诉核心逻辑:马斯克以诉讼为武器实施“系统性骚扰”,其收购企图本质是削弱竞争对手的商业策略。xAI成立后,马斯克两次起诉OpenAI违反合同,试图阻止其重组架构。
- 证据链锁定Meta:OpenAI律师向加州法院申请传令,要求Meta提交所有马斯克与扎克伯格关于收购的通信记录,试图证明“虚假要约”对业务造成实质损害。
Meta则强硬回击传票请求,称其要求“过度繁琐且无关联性”。法律团队辩称:“Meta从未参与交易,通信内容与诉讼无关。OpenAI应直接向马斯克方索要证据,而非骚扰第三方。” 这场证据拉锯战,暴露了硅谷巨头在数据主权争夺上的寸步不让。
扎克伯格沉默抉择背后的AI野心
为何扎克伯格拒绝联手收购?行业分析指向三重考量:
- 战略冲突:Meta正全力开发Llama系列开源模型,并向AI人才开出了1亿美元级薪酬包挖角OpenAI团队(如ChatGPT联创赵胜佳已加盟Meta超智能实验室)。收购闭源路线的OpenAI与其开放生态战略相悖。
- 商业风险:OpenAI虽年收入破200亿美元,但持续亏损且技术稳定性存疑。GPT-5上线后因交互问题遭用户抵制,被迫重启GPT-4o服务,此时接盘需承担高估值泡沫风险。
- 法律连带责任:卷入马斯克诉讼战可能影响Meta监管审查。当前Meta已向Scale AI投资140亿美元,并洽谈收购多家AI实验室,需避免反垄断机构紧盯。
AI霸权争夺战
三方博弈折射出AI产业更深刻的裂变:
- 路线之争白热化:马斯克坚持“非营利主导伦理”,扎克伯格押注“开源生态扩张”,奥尔特曼选择“资本驱动创新”。三种模式谁将主导下一代AGI标准?
- 人才军备竞赛升级:Meta被曝以股权捆绑协议锁定顶尖研究员,OpenAI则用GPT-5研发框架吸引学术大牛。当马斯克控诉OpenAI“背离初心”时,xAI同期从谷歌DeepMind挖角数十名科学家——商业竞争与道德指控的边界越发模糊。
- 监管天平倾斜:加州法院近期裁定OpenAI可推进反诉,意味着司法系统可能重新审视“企业转型合法性”标准。若马斯克被认定利用诉讼干扰竞争,或将触发FTC反不正当竞争调查。
伪善指控与商业伦理困境
法官在听证会中犀利指出关键矛盾:马斯克自身行为是否消解了其道德立场?
- 证据显示,马斯克曾试图将OpenAI并入特斯拉体系实现商业化,与其指控奥尔特曼“背叛使命”的逻辑自相矛盾。
- OpenAI律师质疑:若真坚持非营利原则,为何通过xAI复制OpenAI营利模式?所谓“拯救使命”是否实为“遏制对手”?
- 扎克伯格未签署的意向书成为重要物证——它证明马斯克愿意联合商业对手实施收购,与其宣称的“捍卫OpenAI纯粹性”形成强烈反差。
这场诉讼的结局,可能重塑AI企业治理范式:当资本洪流冲击技术理想主义,创始协议是否仍有约束力?投资人、开发者与社会公益的三角关系如何再平衡?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