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团技术高管创业新作Looki L1:全球首款多模态AI穿戴设备9月发售,半年融资超千万美元

AI快讯9小时前发布 ai-tab
3 0

创始团队:自动驾驶与AI硬件的基因融合

Looki的诞生源于两位技术领军人物的跨界碰撞。CEO孙洋是前美团智能硬件负责人、Google Assistant创始团队成员,CTO刘博聪则主导过美团自动驾驶算法研发,并参与创办自动驾驶公司Pony.ai。二人都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(CMU),团队核心成员来自Google、Amazon、字节跳动等企业,覆盖AI算法、硬件工程与消费电子领域。

这种背景决定了Looki的底层逻辑:用自动驾驶的感知技术重构人机交互。“就像自动驾驶车辆需要理解环境一样,AI必须跳出对话框,在物理世界自主建立Personal Context层”,孙洋如此解释创业动机。团队将环境感知、多模态融合等自动驾驶核心能力,浓缩进一枚30克的穿戴设备中。

美团技术高管创业新作Looki L1:全球首款多模态AI穿戴设备9月发售,半年融资超千万美元

融资爆发:半年三轮,老股东持续加注

资本对Looki的押注堪称“闪电战”:

  • 天使轮到Pre-A轮:半年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,总额超千万美元,由欧洲风投EBVC领投,BAI资本、阿尔法公社等老股东超额追投;
  • A轮深化布局:2025年8月钟鼎资本追加领投,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全球市场拓展。

投资方阿尔法公社合伙人刘罡点明逻辑:“这不仅是新硬件品类,更是AGI时代的交互入口”。而钟鼎资本的入局,暗示着Looki在供应链整合与商业化落地的提速。


产品革命:为什么L1不是相机而是“AI感官”?

乍看之下,Looki L1像一款微型挂坠相机——磁吸设计、12小时续航、支持4K拍摄。但它的颠覆性藏在三个维度:

1. 全链路多模态推理
设备通过双模态(视觉94%+听觉6%)捕获环境数据,在云端完成“感知-理解-决策-生成”闭环。例如健身时磁吸在器材上,事后可询问:“今天深蹲动作是否标准?”AI会结合关节角度、发力节奏等骨骼点数据生成分析报告。

2. 故事模式重构生活记录
核心功能“Story Mode”采用智能化间隔拍摄。用户骑车上班的片段被自动分类为“Morning Ride Through the City”,午餐画面标注为“Hearty Lunch Break”,甚至识别出北京超意兴餐厅的米饭配汤。这种基于场景语义的聚合,让碎片化记录升维为“生活事件流”。

3. 隐私与无感交互的平衡
设备仅在用户主动启动时记录,并通过“信任灯”明示工作状态。交互极致简化:两个物理按键控制全部功能,避免智能手机“掏设备打断体验”的悖论。


技术架构:端边云协同的AI Native OS

Looki的竞争力源于一套分层技术架构:

  • 端侧:穿戴设备作为物理世界感知终端,轻量化处理原始信号;
  • 边缘侧:手机承担隐私计算与数据传输,降低云端负载;
  • 云端:多模态大模型驱动AI Native OS,运行多Agent服务链。

这种设计解决了AI眼镜的“不可能三角”——眼镜因续航限制被迫牺牲算力,而Looki通过端边云协同实现全天候高性能。当用户问“上周二晚餐聊了什么”,系统自动检索时空关联的音频片段,生成摘要而非原始录音,既保护隐私又提升效率。


场景实测:从记忆备份到生活教练

在72小时深度体验中,Looki展现出超预期潜力:

  • 健身伴侣:记录力量训练动作后,AI指出“左臂摆动幅度比右臂小5%”,提示肌肉失衡风险;
  • 育儿助手:情绪失控后询问“如何改进与孩子的沟通”,AI结合对话语调与面部表情给出建议;
  • 消费回溯:在商场询问“无印良品那件白衣服”,AI定位到女装区货架并截图展示。

更关键的是进化能力:使用越久,设备越能捕捉用户的生活模式。常去的咖啡馆、下班路线、健身习惯被逐步建构成“个人生活图谱”,使AI从记录工具进化为“预测型助手”——例如在加班日自动推送舒缓音乐,或根据饮食记录提醒卡路里摄入量。


行业启示:交互入口的形态革命

Looki选择挂坠形态,直指AI硬件的本质矛盾:用户要的是服务价值,而非硬件本身。“太多人关注眼镜还是耳机,却忽略核心问题是定义AI与人的关系”,孙洋强调。

这解释了为何团队放弃“热赛道”AI眼镜:当前技术下,眼镜在续航、重量、功能间存在难以调和的三角矛盾。挂坠形态反成为最优解——足够隐蔽以无感记录生活,又避免眼镜的社交压力与技术妥协。

但Looki的野心不止于此。其云端AI Native OS已预留多设备接口,未来可迁移至眼镜、耳机甚至脑机接口。正如手机从通讯工具演变为服务生态,Looki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跨形态的AI交互协议层


挑战与未来:AGI硬件的临界点

尽管前景广阔,Looki仍需直面三重挑战:

  • 隐私敏感区:持续环境感知引发数据安全争议,需强化本地加密与用户授权机制;
  • 场景教育门槛:用户需习惯“向AI回溯生活”,初期可能面临接受度问题;
  • 生态依赖性:自动Vlog生成等功能依赖视频平台接口,跨生态协作尚未打通。

但资本押注印证了赛道潜力。随着9月全球发货,L1将验证一个假设:当AI硬件学会“自主观察世界”,人类是否会迎来记忆外包的新时代?答案或许藏在用户习惯改变中——从主动记录转向被动接收高光时刻,从操控设备转向与AI共生成长。

探索多模态AI穿戴设备:https://www.looki.ai
开发者文档:https://developer.looki.ai

© 版权声明
trae-字节旗下AI代码助手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用户头像
none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