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大与蚂蚁集团联合发布SkySense++:新一代遥感大模型性能全面超越同类

AI快讯6天前发布 ai-tab
7 0

🌍 一、 产品介绍

武汉大学张永军教授、李彦胜教授团队蚂蚁集团联合研发的SkySense++,是当前参数规模最大(20亿参数)、任务覆盖最全的多模态遥感基础大模型。该模型基于11颗卫星的2700万组多模态影像数据训练,突破传统遥感模型在多模态融合、语义理解与泛化能力上的瓶颈,为地球观测提供通用智能解决方案。研究成果已发表于顶级期刊《自然·机器智能》(IF=23.9)。

合作背景

  • 武大-蚂蚁智能遥感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23年,依托武大全球顶尖的遥感科研实力与蚂蚁的云计算基础设施。
  • 前代模型SkySense曾于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,应用于森林保护、农业监测等场景。

👥 二、 适用人群

用户类型典型应用场景
科研机构地物分类、气候变化建模、碳汇估算
政府应急部门灾害动态监测(野火、洪涝)、小时级响应
农业管理部门作物识别、长势评估、病虫害预警
环境保护组织森林覆盖率监测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
金融保险机构农业保险定损、自然资源资产估值

⚙️ 三、 核心功能与技术实现

1. 多粒度对比学习

  • 技术原理:通过像素级-目标级-图像级三层次对比学习,建立跨粒度表征关联,适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任务需求。
  • 实际效果:解决多模态数据(可见光、红外、SAR雷达)融合难题,提升跨模态特征提取能力。

2. 掩码语义重建

  • 技术原理: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语义标签进行掩码与重建,强化模型对像素与区域级语义上下文的理解。
  • 实际效果:显著提升模型在少样本场景下的语义分割精度,交并比(IoU)平均提升14.08%。

3. 少样本提示推理

  • 技术原理:仅需提供少量标注样本作为提示,无需微调即可泛化至新任务,降低90%以上的标注成本。
  • 实际效果:支持灾害应急等时效敏感场景的快速部署,如野火蔓延预测、洪涝淹没分析。

4. 多模态时序建模

  • 技术原理:融合文本、光谱、雷达等多源数据,结合时间序列分析,构建动态地球观测图谱。
  • 实际效果:实现农作物全生长周期监测(播种→成熟→收割),精度达95%。

5. 开放任务泛化

  • 技术原理:通过两阶段渐进训练(表征增强→语义增强),赋予模型跨任务通用解译能力。
  • 实际效果:在农业估产、国土监察、森林碳汇等12类任务中,平均精度领先同类模型4.79%。
武大与蚂蚁集团联合发布SkySense++:新一代遥感大模型性能全面超越同类

🛠️ 四、 工具使用技巧

  1. 数据预处理建议

    • 输入影像需包含地理坐标元数据,模型自动对齐多源卫星数据时空基准。
    • 少样本任务中,标注样本应覆盖典型地物边界区域以提升语义重建效果。
  2. 部署优化方案

    • 高频任务(如灾害监测)建议启用实时流计算引擎,结合蚂蚁MEarth平台缩短响应延迟。
    • 低频任务(如年度农业评估)可采用提示学习+批量推理模式,降低成本。
  3. 效果增强策略

    • 融合高程数据(如DEM)与光谱特征,可提升山区地物分类精度。
    • 对关键目标(如农作物病害区)启用像素级注意力可视化,辅助结果校验。

🌐 五、 访问地址


💡 场景贴士:在农田监察任务中,结合多时相SAR影像与SkySense++的时序建模能力,可穿透云层监测阴雨地区的作物生长状态,解决传统光学遥感的监测盲区问题。


© 版权声明
trae-字节旗下AI代码助手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用户头像
none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