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obomart推出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,单次配送10单,每单3美元降成本。

AI快讯8小时前发布 ai-tab
0 0

一、外卖配送的“三方难题”:用户嫌贵、商家叫苦、平台不赚钱

提起即时配送,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,几乎都有一肚子“吐槽点”。这个行业像被按下了“高成本循环键”,多年来始终跳不出“赚的不够花的”怪圈——以DoorDash、Uber Eats为代表的主流平台,全靠人工配送撑场面,可光是司机薪资,每小时就要掏18美元左右,分摊到每一单上,人工成本直接飙到9-10美元。

更让人心疼钱包的是,除了基础配送费,平台还会收动态加价、服务费,遇到高峰期还得给小费,算下来用户买一顿饭,实际花的钱常常要12-18美元。商家这边更难,平台抽成动不动就15%-30%,有时候卖100块钱的东西,到手连70块都不到,简直是“卖得越多,亏得越狠”。就这样,用户嫌贵、商家叫苦、平台也赚不到钱,三方都被卡在原地动弹不得。

Robomart的创始人阿里·艾哈迈德(Ali Ahmed),对这种困境再熟悉不过——他自己就栽过一次大跟头。2015年,他在英国开了家叫Dispatch Messenger的配送平台,本来想得挺好,结果人力成本像个无底洞,把赚来的利润全吞了,最后只能无奈关掉。也正是这次失败,让他彻底明白:想让配送行业真正赚钱,靠人肯定不行,必须得搞自动化。

二、RM5的“降本密码”:从传感器到储物柜,每处设计都藏着巧思

Robomart推出的L4级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RM5,能把配送成本直接砍去70%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从技术到设计的“全链路优化”。哪怕是一个小细节,都在为“省钱、提效”服务。

1. 自动驾驶:3种“眼睛”组队,比人工配送更靠谱

RM5装的是符合SAE标准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,在市区这种固定场景里,完全能自己跑,不用人盯着。支撑这套系统的,是三种传感器的“默契配合”:

  • 激光雷达是“精准测量员”,能准确算出和周围物体的距离,还能画出3D环境地图,路边的石墩、突然窜出来的小猫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;
  • 高清摄像头是“路况观察员”,专门盯着交通灯、行人和自行车的动向,要是有人突然横穿马路,它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;
  • 毫米波雷达是“全天候保镖”,哪怕遇到下雨、起雾,也能稳定感知周围环境,不会因为天气差就“看不清路”。

这三种传感器相互备份,就算其中一个出点小问题,另外两个也能顶上,让RM5在复杂的市区里避障成功率达到99.9%。而且系统还会实时接交通数据,比如哪条路堵了、哪个路口在修路,它能马上改路线。实际测试下来,RM5的平均延误时间能控制在5分钟以内,比人工配送常有的12分钟延误,快了一半还多。

2. 储物柜设计:一次送10单,效率直接翻3倍

普通的配送车,最多也就装100公斤的东西,而RM5的载重直接冲到了500磅(差不多227公斤)。更聪明的是,它把驾驶座全拆了,换成10个带独立温控的储物柜,每个能装22.7公斤的货——不管是需要冷藏的草莓、冰淇淋,还是刚做好的热乎饭菜,都能分开装,既不会串味,也不用担心冷的变热、热的变凉。

这种“一柜对应一单”的设计,对用户也很友好:不用等配送员打电话,也不用下楼找车,打开App扫个码,对应的储物柜就会自己弹开,拿完东西关上门就行。以前人工配送,一个司机一小时最多送3-4单,现在RM5一次能送10单,效率直接翻了3倍。

3. 续航与能耗:充半小时跑12小时,电费比油钱省80%

RM5用的锂电池组,一次能跑112英里(约180公里),足够从早上8点跑到晚上8点,连续12小时不歇气。而且它的快充特别给力,30分钟就能充到80%的电,平时送完一波订单,在路边等下一波订单的空当,就能把电补满,不用专门花时间去充电。

最让人惊喜的是电费——每公里才0.1美元,还不到燃油车成本的五分之一。要是按一天跑100公里算,RM5一天的电费才10美元,而燃油车光油钱就得50多美元,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。

三、3美元固定配送费:让用户、商家、平台都能“赚到”

RM5能让行业眼前一亮,核心不是技术多炫酷,而是它把“三方吃亏”的旧模式,改成了“三方受益”的新模式——尤其是3美元的固定配送费,直接戳中了用户和商家的痛点。

1. 用户:不管买啥、送多远,配送费都是3美元

Robomart的定价特别实在:不管你买的是20美元的奶茶,还是50美元的生鲜,不管配送距离是1公里还是5公里,也不管是饭点高峰还是凌晨深夜,配送费都固定收3美元,没有任何额外的服务费、加价费,也不用给小费。

举个例子:要是你在DoorDash上买一顿30美元的晚餐,配送费可能要15美元,再加上5美元小费,总共得花50美元;但在Robomart上,30美元的饭菜+3美元配送费,总共才33美元,一下子能省23%的钱,相当于多买一杯饮料。

2. 商家:抽成少一半,不用花钱买机器人

对商家来说,加入Robomart几乎没什么门槛:不用自己开发App,也不用改店里的系统,只要在Robomart的平台上上传商品信息,就能接入自动驾驶配送。

更关键的是抽成——行业里其他平台的抽成一般是15%-30%,而Robomart只抽10%,相当于给商家多留了一半的利润。而且商家不用花钱买机器人,Robomart靠“配送服务分润”的方式慢慢收回硬件成本,商家不用掏一分钱前期投入,就能用上高科技配送。

3. 成本怎么降?从“花多少赚多少”到“一次投入长期省钱”

传统人力配送的成本是“可变的”:送的单越多,要付的司机工资、社保就越多,单均成本一直下不来,每单都要9-10美元。而RM5是“固定成本前置”:买机器人是一次性投入,后续只需要花点电费和少量维护费,算上机器人的折旧,每单成本也才2.5-3美元。

成本能降70%,核心靠三点:一是一次送10单,把每单的能耗摊薄了;二是不用给司机发工资,省了最大的一笔开支;三是低抽成让商家愿意合作,订单量越大,成本压得越低。

四、和传统平台比,RM5到底强在哪?一组数据见分晓

光说不练假把式,我们把RM5和传统人力配送平台放在一起比一比,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:

对比维度Robomart RM5机器人传统人力配送平台提升/优化幅度
单均配送成本2.5-3美元9-12美元下降70%
用户实付配送费3美元(固定,无额外费用)5-15美元(浮动,含服务费)节省40%-80%
单小时配送效率8-10单3-4单提升2-3倍
配送准时率95%(延误<5分钟)80%(延误<12分钟)提升15个百分点

(数据来源:Robomart官方测试报告及行业基准数据)

从数据就能看出来,不管是成本、效率还是准时率,RM5都把传统平台甩在了后面——对用户来说更便宜,对商家来说更赚钱,对平台来说也更容易盈利。

五、能颠覆外卖行业吗?机遇和挑战都很清晰

RM5的出现,无疑给传统配送巨头来了一记“重拳”,但它想真正铺开,还有几道坎要跨。

1. 传统巨头的“转型压力”:不搞自动化,可能真的要掉队

传统配送平台的盈利瓶颈已经越来越明显了——就拿DoorDash来说,2024年净亏损就有3.2亿美元,靠涨配送费、提高商家抽成来赚钱,根本不是长久之计。而RM5的模式不一样:它把“人力这种可变成本”换成了“机器人这种固定成本”,订单量越大,每单的成本就越低,最后甚至能趋近于零。

这种模式已经让传统平台开始紧张了——比如Uber Eats,已经在旧金山试点无人机配送了,但无人机的载货量只有RM5的1/50,送点小零食还行,想送一顿全家的饭菜根本不够,暂时还没法和RM5比。

2. RM5落地的“四大关卡”: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跑

虽然RM5的优势很明显,但想在全国铺开,还有不少难题要解决:

  • 场景有限:目前L4级自动驾驶只能在市区的结构化道路上跑,要是遇到暴雨、暴雪,传感器的精度会下降;郊区的路没那么规整,暂时还没法跑。
  • 依赖订单密度:RM5一次能送10单,但前提是每公里得有5单以上的订单;要是在订单少的郊区,机器人可能只装两三单就跑,成本反而会升高。
  • 政策不统一:美国每个州对无人车的路权规定不一样,有的州允许无人车上路,有的州还得有安全员跟着,Robomart得一个州一个州去谈,特别费时间。
  • 故障处理:虽然远程监控中心能在10秒内接管突发状况,但要是机器人本身出了硬件故障,比如轮子坏了、储物柜打不开,还是会耽误配送,影响用户体验。

3. 扩张计划:先试点再铺开,不盲目烧钱

Robomart没打算一上来就全国扩张,而是走“精益创业”的路线:

  • 2025下半年:先在政策友好的得州奥斯汀试点,接入50-100家本地商户,测试实际运营中的问题。
  • 2026年:根据试点的情况优化系统,再把业务拓展到洛杉矶、迈阿密这些大城市。
  • 2028年目标:覆盖全美20个城市,部署超过1000台RM5。

更难得的是,Robomart特别“省钱”——只用了不到500万美元的融资,就完成了五代产品的迭代,这种“低烧钱模式”在烧钱成性的自动驾驶领域,简直是个异类。

六、技术降本+规模效应:无人配送的“黄金时代”要来了?

RM5能做到这么低的成本,其实也赶上了好时候——最近几年,无人配送车的硬件成本一直在“断崖式下降”。2018年的时候,一台无人车要100多万元,普通人想都不敢想;到2025年,同类产品的价格已经降到10万元以下了,成本直接砍去了90%。

成本下降主要靠三个原因:

  • 传感器方案升级:以前得装5个激光雷达+10个摄像头,又贵又笨重;现在改成1个激光雷达+12个摄像头的视觉主导方案,既能保证精度,又能省钱。
  • 量产降低成本:现在头部企业一年能生产上万台无人车,规模上去了,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。
  • 政策支持:中国、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在开放无人车路权,鼓励技术商用,企业不用花那么多钱去做合规测试,也能加快落地速度。

就像新石器无人车的实测数据显示的:只要单票配送成本降低0.1元,一个配送中心一年就能省18万元。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、规模越来越大,无人配送的成本还会继续降,到时候可能真的会改写整个外卖行业的规则。

如果你想体验一下自动驾驶配送,不妨去Robomart的官网看看:https://www.robomart.com


注:本文数据来源于Robomart官方披露信息及行业研报,技术参数引用SAE International自动驾驶分级标准,场景分析基于美国市场实际情况。

© 版权声明
trae-字节旗下AI代码助手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头像
none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