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重限制+学习功能强化
一旦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模式,豆包会自动启动三层“防护网”,把干扰项拦在外面,同时保证学习功能好用:
所有视频内容都能拦住
之前问答里会弹出来的短视频推荐,现在一开启保护模式就直接关掉了——不管孩子发什么指令,都调不出视频资源。之前有家长吐槽“豆包里跟刷抖音似的,孩子总分心”,现在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:比如孩子查“恐龙习性”,屏幕上只有文字和学术图表,再也不会出现能滑动的短视频流,注意力不会被突然打断。只留官方主智能体对话
孩子只能跟豆包的官方主智能体聊天,那些第三方做的娱乐、社交类智能体全都被隔开了。这种底层的隔离是靠重构API权限实现的,本质就是怕孩子接触到没经过审核的对话模型,避免出现价值观偏差或无关娱乐内容。网页跳转得家长点头
想跳转到任何第三方网页,哪怕是百科这类看似“正经”的站点,都得家长在自己的账号端输密码二次确认。但豆包自己带的学术工具一点没受影响——查文献、多语言翻译这些功能,反应还是快得很,毫秒级就能出结果,完全不耽误孩子查资料、写作业。
家长要开这个模式,得在设置里过“双关”:既要输密码,还得做行为验证;想关掉也得走一样的流程。之所以设计得这么严,是工程师观察到一个现象:78%的孩子会试着用生日、手机号这类简单密码绕开限制,多一道验证就能多一层保障。
靠动态策略引擎找平衡
很多家长怕“保护模式”变成“阉割模式”,把有用的学习功能也关掉——豆包这次没走老路子,不用死板的黑白名单,而是靠“动态策略引擎”来平衡限制和效率:
先猜孩子“想干嘛”
系统会先识别孩子的需求意图:比如输入“帮我写篇作文”,系统会直接拦住AI代写功能,提示“这个功能关啦,自己写更有收获哦”;但要是问“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结构怎么分析”,系统就会启动深度研究模块,给出带论据的专业解析,还会标重点段落。实时过滤“擦边请求”
在数据传输这一层,豆包装了个轻量化的BERT模型,会给返回的内容贴多个标签分类。就算有人想借“学习”的名义查“游戏攻略”“明星八卦”,系统也能识别出来,触发内容脱敏——不会直接拒绝,但会把无关信息去掉,只给必要的提醒。
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:比如翻译功能,背后的神经机器翻译(NMT)模块参数一点没减,128种语言的学术术语都能精准转译,不会因为“保护”就降低实用性。
这次是主动防护,不是被动应付
豆包这次推保护模式,其实正好解决了家长和行业最头疼的两个问题:
再也不用担心孩子“刷AI上瘾”
之前豆包回答问题时,会自动关联抖音短视频,而且这个推荐关不掉——有学生查“牛顿定律”,本来只想看公式推导,结果屏幕底下推了一堆娱乐化的科普短片,最后用豆包的时间从平均9分钟飙到了47分钟,完全偏离了学习目的。现在开了保护模式,这类干扰场景彻底没了,孩子用AI的目标更明确。管住第三方智能体的“隐形风险”
第三方智能体虽然让豆包功能更多了,但问题也不少:有的会诱导孩子买会员、充钱,有的对话内容价值观有偏差,家长根本没法把控。现在关掉官方主智能体之外的对话通道,其实是用了“最小化可信基础模型”的思路——只留经过严格审核的安全模型,从源头挡住风险。
根据QuestMobile 2025年的数据,豆包用户里12岁以下的孩子已经占了17%,而且这个群体增长特别快,增长率高达864%——背后其实是越来越多家庭把豆包当学习工具用。这时候把数字“护栏”扎紧,比事后再去清理不良内容,效果要好多了,也更成体系。
接下来还会怎么优化?
现在的版本其实还有不少能改进的地方,豆包团队也说了几个方向:
按年龄分不同权限
小学低年级和高中生的需求差太多了:小小孩可能只需要查字词、读故事,高中生可能要查竞赛资料、学编程。以后可能会加个年龄滑块,家长能按孩子年龄调功能开放程度——比如13岁以上的孩子,说不定能申请开编程辅导类的智能体,不用跟低年级孩子用一样的限制。多设备设置能同步
有家长反馈,在平板上设好了保护模式,换手机登豆包又得重新认证,特别麻烦。工程师现在在弄端到端加密密钥(E2EE Key),以后不管用平板、手机还是电脑登,保护模式的设置都能同步过去,不用反复操作。能看到孩子的专注度
现在正在内测“专注力仪表盘”,会收集一些不暴露身份的行为数据——比如孩子查资料时是只看标题还是会翻深度内容,常用翻译还是文献检索工具。家长能通过这个仪表盘知道孩子用AI在干嘛,也能根据数据调整使用计划,比如避开容易分心的时间段。
豆包团队说,以后每个月都会更新防护策略,特别是大模型可能出现的“涌现特性”(Emergent Properties)带来的新风险,都会重点盯着——毕竟AI在变,保护孩子的方法也得跟着变。
想试试这个保护模式?点这里就能体验:https://www.doubao.com
(现在上线的是v4.2.1+版本,2025年8月26日已经全量推送给所有用户啦)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