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顶级医院与技术巨头的“临床+AI”联姻
当传统医疗遇上AI大模型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2025年8月22日,蚂蚁集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(北医三院)宣布成立 “AI医疗联合创新实验室” ,目标直指医疗AI落地三大痛点:专业化缺失、临床信任度不足、实用性受限。北医三院院长付卫直言,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打通产学研转化链路,用AI破解诊疗中的疑难杂症,例如脊柱外科复杂病例的决策盲区、辅助生殖的成功率优化等。
这一合作并非简单技术叠加。北医三院贡献的是 脊柱外科、运动医学、辅助生殖等顶尖学科的临床数据库及诊疗路径,而蚂蚁则投入其医疗大模型技术栈及分布式调度能力。双方首期聚焦结直肠癌、内分泌疾病、辅助生殖三大领域,意图在 多模态数据融合、诊疗决策推理引擎 上实现突破。

二、从辅助生殖到癌症诊疗的系统开发
实验室为何首选辅助生殖和结直肠癌?数据给出了答案: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升至18%,而结直肠癌年新发病例超55万。传统诊疗流程中,辅助生殖需经历数十项激素监测和影像学检查,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更依赖医生经验判断——响应延迟与资源错配成为常态。
针对这些痛点,实验室提出双轨并进:
- 辅助诊疗决策系统
基于LoRA微调技术适配生殖医学场景,通过时序数据分析预测卵泡发育阈值,动态调整促排方案;在结直肠癌领域,构建病理图像与基因测序数据的跨模态对齐模型,辅助TNM分期判断。 - 诊后管理可及性升级
开发RAG框架下的患者随访引擎,自动解析电子病历生成个性化康复计划,并联动药品配送平台实现处方外流闭环。
技术冷思考:当模型精度宣称达95%时,临床更关心剩余5%的容错机制。实验室为此引入 动态置信度阈值,当AI判断置信度低于85%时自动触发三甲专家会诊通道。
三、全流程就医体验的重构
“挂号三分钟,候诊三小时”曾是患者集体痛点。实验室同步启动的 智能体项目,试图用AI健康管家AQ重塑流程:
- 诊前:通过WebSockets实时通信,智能体解析患者主诉并生成预问诊报告,自动匹配科室与专家资源池;
- 诊中:室内导航系统引导至目标诊室,语音交互即时解答检查项目意义;
- 诊后:自动归集处方、检查单至云端,推送用药提醒及复诊时间轴。
这一设计本质是 分布式任务调度 的医疗实践。当患者踏入医院,智能体已根据历史数据预加载其可能需要的服务模块,例如辅助生殖患者优先分配至胚胎培养室导航路径,而化疗患者自动屏蔽人流量大的区域。
四、蚂蚁医疗大模型的生态卡位
蚂蚁的医疗AI布局绝非偶然。自2023年正式投入该领域,其医疗大模型已跑通 “技术-场景-生态”三角模型:
- 技术层:构建千亿参数医疗专用模型,在MedQA评测中准确率达83.7%,支持电子病历结构化、医学影像分析等18类任务;
- 场景层:此前联姻仁济医院开发DRG医保控费系统,与北京友谊医院合作消化内镜质控AI;
- 生态层:通过AQ健康管家串联支付宝生态,覆盖6.5亿用户就医行为数据。
韩歆毅的发言暗藏野心:“让每个家庭拥有家庭医生”——这实际指向 云端医生助理+终端智能体 的协同网络。当基层医生遇到疑难病例,可通过联邦学习调取云端专家模型;而患者居家时,AQ能基于历史数据执行轻问诊。
五、医疗AI落地的破局点
实验室的深层价值在于探索 “医院主导+企业赋能” 的新范式。传统医疗AI项目常陷入两难:医院抱怨技术方不懂临床场景,企业苦于数据壁垒难以突破。此次合作中,北医三院临床团队直接参与需求建模,例如在辅助生殖模块要求加入 促排药物敏感性预测子模型;蚂蚁则开放模型微调接口,允许医院基于本地数据迭代优化。
这种模式正快速复制。蚂蚁计划一年内在10家顶级医院部署智能体矩阵,每院保留基础功能一致性(如导诊、支付),同时开放 本地化插件接口——上海某院可加载肿瘤营养支持模块,而深圳医院则侧重跨境医疗预约。
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有多远?
医疗AI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技术竞赛。当蚂蚁与北医三院将 “治愈率提升”和“诊后管理可及性” 列为KPI,意味着AI价值回归医疗本质。那些藏在实验室里的多模态算法、分布式调度系统、联邦学习框架,终将在结直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曲线、辅助生殖家庭的婴儿啼哭声中找到答案。
👉 临床进展追踪:https://www.puh3.net.cn/
数据来源:实验室首期成果预计2026年Q1投入临床测试,结直肠癌辅助诊断模块将率先开放三甲医院试用申请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