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事件背景: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
2025年8月,央视调查揭露抖音平台博主“我是小助理吖”利用AI克隆奥运冠军全红婵声音,发布17条带货视频。其中一条宣称“帮妈妈卖土鸡蛋”的语音,诱使粉丝下单4.7万件商品,点赞量超1.1万。经核实,全红婵家人早在4月便声明从未授权农产品代言。
同类仿冒蔓延至孙颖莎、王楚钦等奥运冠军,账号“小兔真可爱”伪造二人为同一土鸡蛋品牌站台。更隐蔽的乱象是克隆演员靳东声音进行24小时直播,通过诱导打赏和养号牟利,形成“盗声-引流-变现”的灰色链条。
侵权技术成本极低: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搜索“声音克隆”,可轻易获取开源软件及教程。网络安全专家潘季明指出,依托语音大模型,仅需一段10秒以上的清晰原声,即可生成高度逼真的克隆音频,并操控其说出任意内容。

二、技术滥用:从带货到诈骗的致命升级
当前AI声音克隆技术存在三重风险:
- 人格权侵害:配音演员武扬发现某餐饮企业宣传片盗用其克隆声音,转发量超2800次。侵权方仅愿赔偿5000元,并拒绝道歉,声称“第三方提供无责任”。
- 诈骗技术温床:克隆声音与AI换脸结合可生成“数字人”,冒充亲友实施诈骗。2025年初,深圳已出现伪造企业家雷军声音的集资骗局。
- 维权举证困境:配音演员浩洋遭遇“自证循环”——侵权方要求其证明“声音归属”,却拖延处理。法律维权面临取证难、成本高、周期长的现实阻力。
表:AI声音克隆滥用场景与危害
场景 | 案例 | 危害量级 |
---|---|---|
带货欺诈 | 全红婵仿冒卖鸡蛋,销量4.7万件 | 消费者财产损失 |
直播养号 | 靳东声音24小时直播诱骗打赏 | 账号粉丝暴涨至数万 |
企业商业侵权 | 餐饮广告盗用配音演员声音 | 转发量2800+ |
三、法律红线:民法典如何界定“声音权”?
我国《民法典》第1023条首次明确:自然人声音参照肖像权保护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解读:若合成声音能使公众通过音色、风格关联到特定自然人,即具“法律可识别性”,构成侵权。
维权核心争议点:
- 授权范围陷阱:录音制品授权≠声音克隆授权。某企业辩称“已购配音版权”,但克隆超出原授权范围。
- 平台责任认定:民法典第1197条规定,平台若知晓用户侵权却未采取措施,需承担连带责任。
2025年3月,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出台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要求自9月1日起,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标识。
四、治理路径:技术防御与监管重拳并行
技术层面:
- 开源代码需限制使用场景与时长(如禁止用于仿冒真人);
- 嵌入声纹溯源机制,通过数字水印追踪克隆音频源头。
监管行动:
- 中央网信办“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”专项行动,重点清理违规应用,提升平台鉴伪能力;
- 平台需建立AI声音审核机制,例如抖音对克隆内容强制标注“AI合成”。
用户防御指南:
- 警惕“奥运冠军卖土鸡蛋”等违和场景;
- 对索要转账的“亲友”语音,通过线下身份核验;
- 发现侵权时保存视频链接、商品页等证据链。
五、行业警示:技术向善的必然选择
AI语音克隆本具人文价值——为渐冻症患者恢复发声、保留逝者声音。但技术滥用正在摧毁社会信任基础。一起全红婵仿冒事件背后,是4.7万消费者对“冠军背书”的期待落空,更是数字时代人格权保护的严峻挑战。
法律与技术的双轨整治已启动,但根除乱象仍需公众认知提升。当技术能克隆声音,我们更需守护的,是真实人性的价值底线。
访问更多信息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